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再解离骚兼论屈原思想的独特性(7)

来源:数理化解题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再细看一处作“罹”义的“离”:“进不入以离尤兮,退将复修吾初服。”“离尤”,“尤”是怨恨的意思。此句说向君王进谏不被采纳,反而遭受怨恨,

再细看一处作“罹”义的“离”:“进不入以离尤兮,退将复修吾初服。”“离尤”,“尤”是怨恨的意思。此句说向君王进谏不被采纳,反而遭受怨恨,将退出庙堂修服我本来的装束。这里以原来的衣着代指内心的品质。将“离骚”与“离尤”作比较,“骚”为骚扰,可训为“忧”,无“怨恨”义。因此,不能将“离骚”与“离尤”(即“遭忧”)等同。

(二)《离骚》之离情

从全文看,“离别”是贯穿《离骚》的主线。《离骚》据文义可划分为三个部分,各部分都反复申述“退离朝堂、远离故都”之意,层层递进,步步加深。第一部分从“帝高阳之苗裔兮”到“岂余心之可惩”,屈原自述身世与遭遇,陈明利害关系,表明自己将退离庙堂、远行自修;第二部分从“女媭之婵媛兮”到“余焉能与此终古”,写屈原曾经为留下所作的努力,然而全部失败,所以誓将离去;第三部分从“索藑茅以筳篿兮”到文末,写屈原虽然心怀万般不忍,还是听从神灵旨意,终于踏上行程。

其实《离骚》就是诗人在临行前反复思量去留问题时所作的诗篇。诗人一开始就想得很明白:“进不入以离尤兮,退将复修吾初服。”只是理智能解决的问题并非情感所能接受。他向身边至亲(女媭)诉说,身边人自然劝阻他。他以为身边人都不理解他,努力寻求重华、有贼氏之女、宓妃等,欲向其倾诉寻得援助,付出无数努力,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显然依旧没有结果。最后他寄希望于求神问卜,想问问上天的旨意,可是连卜卦都告诉他速去勿留,他这才踏上远行之路。然而内心依旧是万般不舍,如钱钟书所说:“弃置而复依恋,无可忍而又不忍,欲去还留,难留而亦不易去。即身离故都而去矣,一息尚存,此心安放?江湖魏阙,哀郢怀沙,‘骚’终未离而愁将焉避!”*钱钟书:《管锥编(第二册)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,第893页。此时再看“离骚”两字,作《离骚》之题,可谓点睛之笔,再恰当不过。离别之愁反复萦绕在诗人心头,明知不能留又始终不忍离去,虽最终离去却仍有无数牵挂。

司马迁、班固等把“离骚”解作“遭忧”本不无道理。《离骚》中确实申述了诗人受众党人谗陷、颠倒芳臭及混淆君王视听,这些是诗人留不得的原因,但若以此为《离骚》的主题就有些喧宾夺主了。而司马迁的说法本身也有问题。《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,谗谄之蔽明也,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,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”司马迁说屈原是怕君王听之不明而作《离骚》,即《离骚》是写给楚王看的,是劝谏之文。后人沿用这一看法。问题在于,屈原就是因给怀王写宪令而被上官大夫说恃才傲物,“王怒而疏屈平”。试观《离骚》,触目皆是香草美人的比兴连类、飞龙瑶象的浪漫神话,还有长篇连韵的咏叹,可谓缠绵悱恻、华美铿锵,难怪班固批评屈原“露才扬己”了。他是在司马迁讽谏说的基础上评价屈原的。屈原因文辞遭祸,若以《离骚》呈上,恐会更快惹上祸患吧。故《离骚》并非劝谏之文,当如《天问》《九章》诸篇一样,属于个人作品。进一步讲,辞赋因其便于吟唱的特点,更容易在民间流传开来,这与王逸所说的屈原作品先是有民间流传渠道是一致的*《楚辞章句·叙》:“屈原履忠披谗,忧悲愁思,独依诗人之义,而作《离骚》……楚人高其行义,玮其文采,以相传教……后世雄俊,莫不瞻慕,舒肆妙虑,缵述其词。”先秦文献经秦火以后多所不传,诗歌辞赋易于吟诵而口耳相传,汉代所整理编订的屈原作品应当就是从民间渠道搜集而来。出自洪兴祖:《楚辞补注》,中华书局1983年版,第48页。。

三、屈原的离愁别绪与其思想的独特性

若问屈原之离情从何而来,“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,忍而不能舍也。指九天以为正兮,夫唯灵修之故也。”如司马迁所云:“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,谗谄之蔽明也,斜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,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”这归结于他中正不阿的爱国之情。爱国自然不错,但还不够准确,因为国的概念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有其特定的含义。

周末,礼崩乐坏,大厦将倾。随着周天子势力的式微,中原大地上短时间内崛起上百个诸侯国。各诸侯国主相继自立为王,相互征伐,逐鹿中原,史称战国。士阶层的出现,使“学在官府”一变而为“学在天下”。旧式贵族垄断文化特权、掌管社会教化的时代一去不返,取而代之的是学而优则仕。诸侯混战既刺激了人才的需求,也给士阶层的膨胀提供了消化场所,于是饱学之士游说诸侯、旦而寒窗、暮而封侯者不胜枚举,追名逐利、待价而沽是那个时代无可厚非的风尚,如此也诞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。与之相对的还有一批被边缘化、非功利化及不以沽名钓誉为业的隐士。这一批人言行狂佯,不受世俗所拘,凿井而饮、耕田而食或渔樵江渚、悠闲自得,《论语》中记载的长沮、桀溺、接舆等便是这类人的代表。相对于中原,楚国有一定的特殊性。楚国地处南方,物产丰饶,较为富庶,又有大江高山的阻隔,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,对中原的纷争牵扯较少。楚人是皇帝之后,奉颛顼为祖,早在夏商之时就迁居南方,至周始分封。对楚人来说,“族”的概念远高于“国”。屈原经常出使齐国,接触过战国各个学说流派的思想,其中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最深。但屈原又有纯粹楚人的一面,楚文化刚烈、浪漫和奔放的特点,还有楚族人重宗族的特性,在他身上打上深深的印记,使他既不同于一般的汲汲于名利的战国谋士,又不同于狂放不羁、置身事外的隐士,也无法像孔子一样以天下苍生为己任,游说各国推行自己的学说、理想。

文章来源:《数理化解题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slhjtyj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671.html



上一篇:我为书狂
下一篇:古诗鉴赏解题的几点注意事项

数理化解题研究投稿 | 数理化解题研究编辑部| 数理化解题研究版面费 | 数理化解题研究论文发表 | 数理化解题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数理化解题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